中国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项目落地光明中集智园
4月25日,本报记者跟随媒体调研团走进中集产城,感受中集产城品牌背后的实力,多业态、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整合全球产业资源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走进中集产城品牌展厅,“产业人做产业园”七个大字引人注目。2003年,中集产城选择进入产城融合赛道,走出一条更适合中国式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10多个城市,中集产城30多个特色产业园在一片“杂草丛生”中发展成为“创新雨林”。目前,中集产城在全国已运营及在建园区超900万平方米,园区入驻企业年产值近千亿元,年税收达40余亿元,创造超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形成多个高质量产业集群。
中集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深圳新成立的第一批制造业企业,拥有集装箱、海洋工程、产城发展等八大业务板块的全球化、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带动国内5万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中集集团积淀的产业理解和全球化拓展经验为中集产城奠定了整合全球产业资源、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让中集产城真正做到“产业人做产业园”。中集产城提供企业全周期服务,陪伴企业从小到大茁壮成长。通过合作机制创新整合1000+战略级大型企业集团、聚合1万+中型优质企业、联结10万+生态型小微企业,服务100万+产业人口的产业生态联盟和主题产业社区,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用专业园区运营赋能企业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
构建垂直产业生态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中集产城布局的每一个园区都有特定的产业主题。中集产城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背景、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等进行深度研究,在园区构建垂直产业生态,坚持主导产业占比60%以上。
以中集产城总部——中集前海国际中心为例,中集前海国际中心项目契合前海新金融、新科技、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定位,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圈,打造企业家交流平台,形成一座集总部办公、独栋商业、集中商业、国际公寓等业态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综合体。
放眼中集产城在光明的布局,中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园区落地光明中集智园。作为一个细分行业赛道、专注空天未来产业的专业化园区,光明中集智园如何能够快速形成产业集聚、踏准行业节奏?中集产城依靠产业园区方法论——“学研投政企协”,牵头成立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助企业进世界级展会、连“上下游”伙伴,打造“卫星物联网产业IP”,专注新型空天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产业集群,将在交通物流、海洋经济、自然资源、城市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
数字赋能创领未来
产品服务持续进阶
2022年6月,深圳市出台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2022年11月,深圳又推出“工业上楼”计划,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打造国际一流的新一代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计划推出后,获得广大企业高度关注,充分彰显产城融合发展的后劲。
为了顺应政策导向和企业需求,中集产城不断在产品服务上持续进阶。媒体调研当天,“数字赋能 创领未来”2023中集产城产品&服务发布会在光明中集智园发布厅举行,“CPS产业空间解决方案”及“C+运营服务”品牌体系首次“亮相”,提出“高”使用效率、“低”成本运营、“悦”产业美学、“精”园区配套、“强”数字科技五项产品主张,给出了全新的第五代产业空间解决方案,传递如何进行产品升级、如何让产业美学更多赋能产业空间、如何以数字化撬开产业新空间,以匹配不同场景下企业的空间需求等,并介绍了产业空间24小时关怀系统,为入园企业提供降本、增效、提质,以及跨越式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为合作伙伴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
中集产城执行总裁王卫锋在发布会上表示:“站在2023年新的起点上,中集产城将继续扩大和优化城市布局范围,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欢迎战略合作,共谋发展。”